认识佛医:临终前的病苦,可以避免吗?
《尚书·洪范》中的五福六极,是上古先民对三世因果之理最朴素的认知,寿、富、康宁、攸好德、考终命“五福临门”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幸福美好人生的基本定义。尤其是考终命——无疾而终享尽天年,即所谓善终,是人们直面生死时秉持的终极愿望。
被念佛人列入每日朝暮课诵中的《西方发愿文》,则把“考终命”这个心愿描述的更加周详:“稽首西方安乐国,接引众生大导师。我今发愿愿往生,唯愿慈悲哀摄受……至于临欲命终,预知时至。身无一切病苦厄难,心无一切贪恋迷惑。诸根悦豫,正念分明。舍报安详,如入禅定……”
每一个信愿念佛人,命终之后的归宿都必定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,翻开《净土圣贤录》数千往生传记,无一不是在阐明这一事实。然而,在临终之前,他们中既有缠绵病榻者,也有安详自在者,种种差别不可具说。那临终前的病苦,是可以避免的吗?《西方发愿文》中身无一切病苦厄难的心愿,需要如何实现?
乘佛力故,稍有病苦
庐山优昙和尚所集《莲宗宝鉴》中云:“慈照宗主净土十门告诫云:凡夫虽有信心念佛,缘为宿业障重合堕地狱,乘佛力故,于床枕间将轻换重。若也因病苦故悔悟身心当生净土也。无智之人不了此事,却言,我今念佛又有病苦,反谤弥陀。因此一念恶心径入地狱。此是一关也。”
1936年,印光大师76岁,应邀赴上海护国息灾法会主持大悲佛七道场,并说法七日。是时会中有一青年名叫宋允中,随众皈依于大师座下,得名真根,此时年仅21岁。
八年后,居士病重将死,感叹“病苦甚,西归何日”。来看望他的陈海量居士为作开导,“前世恶业重,今世净业轻者,则于命终前受诸病苦,以消恶业,命终径生极乐。若前世恶业轻,今世净业重,则命终前无复病苦。此视人之能勤修净业与否也。故佛徒临终病苦,正是重报轻受,往生前之好消息”。居士听闻后心开意解念佛不辍,后见金光满室,西方三圣降临接引,居士遂合掌称大势至菩萨一声而逝。
宋允中居士,幼好绘事。年十三,父玉麟先生,命从名画家杭精英先生学。居士具艺术天才、攻读复勤、所造深邃。杭先生信佛,居士受熏陶。二十五年冬,印光大师说法于上海护国息灾法会,杭先生率居士及同学辈,乞大师授三归,居士得法名真根,时年二十一。茹素念佛,早晚功课,归心净域。年二十六,与李梦花女士结婚,于功德林素筵宴客。梦花女士从之信佛,伉丽情笃,前岁居士病肺,住医院,近二载,去肋骨七,顾未愈。乃家居养疴,念佛弥勤。入冬以来,病渐危笃。本年十月二十八日,余往慰问。居士曰,病苦甚,西归何日。余曰昔玄奘法师,临终亦病苦,有天人告云,法师于无量劫来,损恼众生之罪业,今仗三宝力,转为轻受,于此病苦中尽了之矣。居士之病,亦复如是。弥陀大愿有云:“十方世界,诸天人民,前世行恶,闻我名号,忏悔为善,夺持经戒,愿生我刹,寿终不经三恶道,径遂来生。”以是前世恶业重,今世净业轻者,则于命终前受诸病苦,以消恶业,命终径生极乐。若前世恶业轻,今世净业重,则命终前无复病苦。此视人之能勤修净业与否也。故佛徒临终病苦,正是重报轻受,往生前之好消息,世人不解,辄致疑惑,诚误矣。所谓前世今世来世,亦犹昨日今明日耳。此身为前世善恶之业力所驱使而来,报未尽,焉能去。如人有事于此,事未毕,胡能他往。又如狱囚,期未满,胡能出狱。此身,狱也。神识,囚犯也。囚期若满,继愿留狱中,亦不可得。此生业报一尽,灵识去矣,留不可得。居士安心以待,持念佛号毋忘。余复告其眷属曰,生必有死,亦犹昼必有夜,循环往复,孰能免者。寿纵百岁,终当别离。所惜死后,各随业受报而去,会见无期,为足悲耳。今玉麟先生,及贤眷属,皆能精进念佛,则此后共往极乐世界,永作法侣,无复别离,是则舍此报身,方当庆幸,复何悲耶。访问既竟,余乃别去。是日下午十时,其家人咸就寝息。居士呼曰,起起,余将西归,幸为助念。家人环榻诵佛号。居士拍手称阿弥陀佛,嘱家人随念。久之,见金光满室,西方三圣降临接引,居士遂合掌称大势至菩萨一声而逝,时二十九日上午一时也。越三日就殓,举身柔软,见者叹异。居士全家沐佛化,介弟允恭,今年十八,毕业于电信学院,奉佛尤精进。居士,江苏嘉定人,寓上海南市董家渡街二零二号,世寿二十九。(1944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陈海量记 《往生净土见闻录》 )
欲免病苦,精进念佛
信愿念佛的人,临终稍有病苦,这正是乘佛力故重罪轻受,届时不可心中狐疑。若欲得免病苦,须在平日精进净业,用功念佛。
实际上,不仅仅是病苦,了然法师在《入香光室》中发问:“凡我等念佛行人,应当考实今时净土法门,与古时净土法门,究竟是异耶,同耶。若言是异,我等历岁经年,从朝至暮,所称佛号,皆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,而与古时佛名,丝毫无别。若言是同,云何古人生西,个个特别容易,不生则已,生则惊天动地。上辈往生,临终佛来接引,天乐百千,幢幡无数,白鹤飞翔,异香满室。人人可见,个个可闻。要去即去, 去亦不须人助。坐脱立亡,任随其意。下至普通行人,皆能预知时至,沐浴更衣,端坐念佛,见佛来迎见佛色身,安详而逝。逐一思之,令人可慕。云何今人生西,十有七难。纵然得生,非常勉强,必须人助。考其临终瑞相,许多上辈往生,不及古时中下。况中下辈,更不必言。……我等应当究其古人所得,得在何处。今人所失,失在何处。”
了然法师又云, “今人往生,十有七难者,皆由缺乏定善之力,专靠散善功德,信愿回向故也。纵得往生,多属勉强。古时行人, 根机深厚。除散善外,无论修观,持名,皆能得定。是以千即千生,百即百生。不生则已,生则瑞相昭著,去时自由。” 所谓古人临终,无有业缚,解脱自由者,皆因平时修持功夫得力。所谓今人所失者,失在平时修持功夫不得力。
谛闲大师力宏台宗兼修净土,与印光大师相知相交三十多年,印光大师最初未开许给居士授皈依前,往往令皈依谛闲大师。1931年,谛闲法师春夏间,在上海玉佛寺讲楞严经,复应无锡居士请,为讲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。因年高时至,炎热过劳,讲毕,即示疾。回宁波观宗寺后,精神日就疲乏,乃息心休养,每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。虽无任何痛苦,而饮食日减,身体日弱。1932年夏,谛闲大师即将观宗寺一切事权,交付妥当,令门人宝静等继续弘持。至七月初二日午前,忽向西合掌,良久云,佛来接引,老人将从此辞。旋唤侍者,用香汤沐浴更衣。续索笔写偈云:我经念佛,净土现前,真实受用,愿各勉旃。写毕。继命寺众齐集大殿念佛。复令人扶行,趺坐龛中。适见皈依弟子方志梵在侧,以所念念珠,从容付还之。午后一时三刻,目张而视,视而复闭。于大众念佛声中,安详含笑而逝。面色光洁,顶暖逾时不散。
印光大师知悉谛公往生后,写下《挽谛闲大师》:“猗欤谛公 乘愿示生 大张教网 我何能名 愿受佛记 速返娑婆 普度含识 同生极乐 ”。
方圣照居士来信报告谛公往生情形,大师回信要为谛公朝暮课诵回向一七,并不无遗憾地说:“谛公之逝,的确往生。其去之景象,尚不至惊天动地者,以讲说时多,专用净功时少也。在常人如此,则颇不易得。在谛公则犹未能副其身分。”
祖师大德们为法忘躯,损己利人。若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,不唯辜负深恩,且何可消大业障于现世去世,临终不免种种病缘之所逼迫。
南无阿弥陀佛
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
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
普愿沉溺诸众生
速往无量光佛刹